“最优化思维”在很多领域都是宝,在投资领域却是坑

我们先从“最优化思维”谈起。

每个人都想追求最优,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底层思维模式。首先这是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,每个人都想打100分,然后在绝大部分领域,比如体育比赛,就是要做到更好做到最好。大部分领域基本都是这样。

所以追求最优已经成为几乎是每个人的思维定势,但是在投资领域,追求最优却会出问题。

量化投资中的最优化思维,很容易掉进“过拟合”的陷阱,这个我在《优势投资法则》中曾经专门谈过,这里不展开了。

在主观投资中其实也是一样。举个例子,在买点的把握上,假如你实现分析了某一支股票,觉得跌到10元以下就是买入区间。这个时候有一天跌破了10块钱,到了9块9,按道理是进入买入区间了,但是你可能会想,哎呀,万一我现在买了,它再跌到9块5,那我岂不是很傻?因为不断的追求最优,你就会期盼股价不断的再往下跌,你最好能买在最低位。

有可能这只股票真的跌到了9块5,但是你还想再等等,等待更优的买点。但是也有可能它就不再跌了,一年之内涨到20块。这个时候你就错过了一次本来可以把握的买入机会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为什么最优化思维在股市中会变得不好用?

因为我们所有的最优化思维,其实默认追求的都是当下最优。

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两个激烈的冲突。

第一,当下最优往往是你无法把握的,是超出个人能力范围之外的。因为市场并不受你的控制,市场是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一个群体,它的力量远远大于某一个单独的个体,你想追求当下最优,但是当下最优并不是你所可控的。于是你就会经常求而不得,从而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。

第二点在于,当下最优往往跟一年后的最优是冲突的。以刚才那个例子为例,你的当下最优是不断地想等一等,买到更低的价格。但是如果从一年后最优的决策思维来看,你最优的决策就应该在10块钱以下不断买入,把这个局布好。

所以当我们追求当下最优的时候,往往就影响了布局。

这就是做投资需要完成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转变——从最优化思维转变成布局思维。

我们用这个视角再来看冯柳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——心动即行动。大意就是说当他事先看好某一只股票,认为这支股票跌到某个区间就可以买,一旦股价跌入区间让他心动了,就会开始买。

冯柳给出的解释是,不要把难题留给未来。因为一旦你心动的时候不行动,你就会等更好的价格,这样你未来的每一个时刻都会面临一个抉择,这会极大的消耗意志力,增加决策成本。

以上解释当然是合理的。

而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思维模式再去看心动即行动这句话,你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?当你心动即行动的时候,其实你就是在做布局。因为你的心动时刻一定是你事先在脑海中已经盘算许久的时刻,那个时候是符合你为一年之后布局的。当你心动了还不行动,还想等更好的机会的时候,其实你已经陷入了当下最优化思维。

所以心动即行动的本质,就是前文我所讲的,从最优化思维到布局思维的转变。

当然我也需要提醒你,由于人从小被训练的根深蒂固的追求最优的思维,已经进入潜意识了。所以要完成这个转变并不那么容易。这个转变既需要认知的提升,还需要方法,需要工具。

原文链接:http://94wz.top/2567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0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